“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,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”,當前國際化的背景下,中國的翻譯事業快速發展,但也面臨多種挑戰,無論是翻譯研究的多元化要求還是翻譯師資隊伍的培訓、翻譯服務業的完善等,都需要我們認真思考,尋找突破。針對翻譯現狀的不同面,究竟存在哪些具體問題,我們又能做些什么?
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張威在"我國翻譯研究現狀考察——基于國家社科基金項目(2000—2013)的統計與分析"中研究發現我國的翻譯研究存在以下嚴重問題:
1)理論與實踐脫節,理論研究創新乏力;
2)社會應用性、政策咨詢性研究匱乏;
3)中譯外研究不足,特別是翻譯效果調查與分析亟待加強;
4)研究模式單一,定量研究方法不充分,跨學科研究方法待加強。

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博士生導師司顯柱教授認為:
1) 中國翻譯服務業巨大的市場前景,加之較低的進入門檻,讓一些水平較低的私人或企業進入市場。還有些翻譯產品提供者在翻譯環節上進行縮減,進一步影響了翻譯產品的質量。
2) 買方缺乏判斷翻譯產品質量高低的方式及信息,導致低端翻譯產品的提供者有機可乘。
3) 許多缺乏相應資質的翻譯企業進入市場,加劇市場的不穩定性。新的時代環境也為市場帶來新的挑戰。“垃圾信息”的存在加大了翻譯監督和管理的難度。
在治理對策上,要從市場治理和行政治理兩方面入手,在充分發揮市場主動性的同時,輔以行政規范,確保翻譯服務市場健康發展。市場治理圍繞有效信息的傳遞,包括信息顯示機制、聲譽機制、質保機制等方面。
行政治理方面,主要途徑是政府加強監管性質量檢測和建立產品責任制度。重視翻譯產業的發展,加大扶持力度,通過政策、財政和金融扶持加快翻譯行業產業化,提高翻譯行業的整體服務質量。
在“互聯網+”及大數據背景下,行政治理也需要結合互聯網平臺的特點,進行有效監管以保證翻譯服務業在線上線下都能健康發展。